第291章 香火烧糊土地须(1 / 2)
这事之中有蹊跷。
炭黑公司的营生,本身是“小生意”。
只因为涉及了民生,所以才能挣大钱。
而且范希文是对标石炭,给煤球定了价。
六文一个的煤球并不算特别便宜,而是相对四文一斤的石炭而言更划算而已。
汴京那边生意才铺开,想必消息传不了那么快。
此时大名府的情况,必然是官府中人的暗中操作所致。
范希文与赵佶合伙做生意,并未宣布出去,明知是专营。
但专营权掌握在一个庶民手里,谁能不动心?
莫说是庶民,就是一个芝麻小官,在大宋这潭污水中,也必须让利出来。
“小赵,你怎么看?”
范希文忽然生起考校赵构的心思,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解决途径似乎有很多,但前提是,得知道汴京那边是什么人在作怪。
无论是文官还是宦官亦或是武将,他们的触手无处不在。
范希文再头铁,也要充分权衡,埋头猛冲的结果只能是鼻青脸肿。
光以范希文见到的冰山一角,那些大人物虽然脱离不了人性。
论整人的手段,千奇百怪,新意无限。
但究其根本,一切手段都来自他们的地位。
“那还不简单,直接上报官家,真龙一怒,万民藏伏。”
范希文啧啧叹气。
“看看,这就是上位者与下位者的区别,正所谓一力降十会,莽子你懂吗?”
莽子摇头,他懂个蛋。
“反正七爷让我打谁我就打谁。”
范希文摇头。
“如果官家解决不了呢?或者不愿意解决呢?”
“解决不了从何说起?”
赵构不觉得自己父亲还有解决不了的事。
“正所谓阎王好欺,小鬼难缠,阳奉阴违的事还少吗?
熙宁变法,听说朝廷止息两成,如何变成了百姓承息十五成的?
其中具体过程我不知,稍微想想便可知晓,余下的十多成是哪些人加的,又是哪些人揣进腰包。
远的不说,炭场我们熟悉,真正入了国库的又有几分?”
赵构也是近期跟了范希文才知晓。
小小的炭场,水深无比。
一斤石炭,从开采到运输至炭场,成本约一文钱,当有两文多的利润。
而炭场上报之利润,一斤不足一文。
以二十万斤计算,平白少去三百余贯。
早在神宗年间,大宋产石炭量超两千万斤,悉数消耗之下,朝廷当少获利三十万贯以上。
看起来这个数字,不如赵佶一次敲诈小官吏收获得多。
实则,这是每年大宋财政流失数量的冰山一角,且目前大宋人口数远超神宗之时,或许一年消失五十万贯也属正常。
范希文说过这事,并且向赵构普及过。
一个小小的石炭场便能牵扯出如此数目,比如丝织、盐铁、茶叶、粮食甚至军队。
不知朝廷每年损失了多少,又养肥了多少士大夫。
以范仲淹、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加上官家亲自下场都无法应对的难题,能指望终日风花雪月的赵佶?
赵构闭了嘴。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大宋的事,明明可以很简单。
人人遵守规则即可,少说能让大宋强盛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