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皇帝大秘,打破苏州知府魔咒(1 / 2)
朱雄英当即对身边的人道,“谁爬树厉害,赶紧上去看看那鸟窝里有没有东西。”
一名锦衣卫,立刻走到树前,爬上那棵桂花树后,果然在树上的鸟窝里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太孙殿下,鸟窝里有几个金蛋!”
听到上面人的话,朱雄英立刻跟另外几人道,“你们几个去其他有鸟窝的树上瞧一瞧!”
如朱雄英料想的那般,门口的槐树上也发现了一些贪赃的赃物,如此再核对一下草庐地下地窖里发现的账本,基本上是对齐账目了。
“如此一来,这账面上的账目已经核对好了!”朱雄英感叹道,“没想到一个苏州知府居然能贪了足足近九万两银子,这还不加上他的这座宅邸还有这些年的花销。”
果然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啊,《儒林外史》中那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还算是比较写实了,这张亨上任这苏州知府也不过就是三四年的光景。
如此一想,朱雄英觉得那江苏布政使李彧的家产估计又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些日子,监察御史王涣也没有闲着,带人肃清了苏州基层官吏的腐败风气,那些行得正、坐得端,不与这苏州知府狼狈为奸的基层官吏们开始提拔上来。
至于新的苏州知府,皇帝朱元璋已经安排下去了。这次接任苏州知府的人选,可是一位十分得皇帝陛下信任的人。
此人名叫王兴宗,王兴宗也算是早一批跟着皇帝朱元璋的人。当时皇帝朱元璋在滁州时,年纪二十五的王兴宗就来投奔了皇帝朱元璋,做了一个小小的文书胥吏。
至正二十一年的鄱阳湖之战,就是他负责统计缴获的陈友谅的粮食和军械武器,在皇帝朱元璋刚刚自称吴王时,还跟着宋濂等人参与了《吴元年律令》的制定和编纂。
大明开国之后,毕竟是皇帝朱元璋身边的大秘之一。皇帝朱元璋想要给自己的这位亲信大秘一个实职,但遭到了当时御史们的集体反对。
皇帝朱元璋力排众议,只用了一句话来形容王兴宗的为人,“兴宗勤慎,非迂儒可比。”这才让王兴宗从一个起草文书的官吏,派到了金华府当了金华府的知府。
而王兴宗在金华府知府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二年,用老黄牛来形容他实在是不为过。不但推行的“均工夫”役法,让金华成了整个浙江赋税的样板区,更是让金华府没有一人牵连进“胡惟庸案”中。
不过,丈量田地时,这位勤慎的王兴宗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那就是对于土地丈量“过于严苛”然后遭到了贬谪。没错,就是因为执行命令“过于严苛”,被贬到了嘉兴府做同知。
当然只是贬官,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处罚,甚至连罚俸也只是象征性的罚了一个月。估计是皇帝朱元璋,想让自己这位曾经的大秘,下去沉淀沉淀,不然也不会有这种不痛不痒的处罚。
苏州知府这个职位,自从大明朝开国以来,那是换了一茬又一茬。这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总不过一个“利”字。
洪武五年到洪武七年,担任苏州知府的金炯因涉嫌“附逆”被处决。洪武十年到洪武十三年的魏观,因僭越修衙被凌迟处死。再一任的苏州知府就到了不久前被抓进去的张亨,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后果,结果不言而喻。
接下来即将接任苏州知府的王兴宗是唯一一个在苏州知府任期内超额完成赋税且成功升为布政使的官员。至于他之后的下任苏州知府汤德,下场是腰斩。
不得不说,作为皇帝朱元璋曾经的大秘,他也是打破洪武年苏州知府魔咒的天选之人。
《大诰》中皇帝朱元璋直言,“苏松税重,非廉能者不可治。”这也注定了苏州知府他就是要比其他州府的知府,在所有方面都要高出一截才行。
苏州府因为“私盐贩子”张士诚的缘故,所以田赋要比其他地方要高,既要平衡百姓吃饱穿暖,又要平衡朝廷税收粮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了。更遑论,不少官员当上苏州知府这个位置,就会抵不住诱惑,想要在如此多的税收里动手脚了。
正是因为这些前车之鉴,皇帝朱元璋决定要派出一名自己信任的得力干将来担任苏州知府的位置,所以这位曾经因为执行皇命“过于严苛”而被短暂贬谪的大秘王兴宗,正式被任命为下一任的苏州知府。
朱雄英临行返回应天之前,这位新任的苏州知府王兴宗就急匆匆的从金华来了苏州赴任。
“下官王兴宗见过太孙殿下!”
“免礼吧!”朱雄英打量了一下王兴宗,一看这王兴宗就很疲惫,想来是用了最短的时间赶来了苏州。
“苏州眼下的情况,你就跟王涣还有吴高来对接,他们还是比较熟知苏州的情况!”朱雄英道,“看你的样子,应该是马不停蹄地赶来苏州吧?可以先休息一两天,再着手苏州的事情也不迟,先让王涣和吴高替你顶个一两天。”
“太孙殿下,下官不碍事的!下官是白天赶路,晚上休息,走了三天到的苏州!”王兴宗道,“晚上睡一觉就行了!”
“既然你有分寸,那就随你的便!”朱雄英道,“我要马上启程返回应天了。”
“那有劳太孙殿下,替下官向陛下问好,告诉陛下,兴宗一定不负陛下的栽培和拔擢,一定在苏州知府的位子上干出一番政绩来!”
“大父说你勤慎,勤劳我是看出来了,但你这些话怎么有点说大话的意思?慎重嘛?”
“下官都是肺腑之言,没有说大话的意思!”
“跟你开个玩笑,你要是不谨慎,也不会因为丈田‘过于严苛’被大父贬谪到嘉兴做同知。”朱雄英道,“你这是过于谨慎了,所以这次大父再次启用你,做事稍稍变通一些,这样就能摘掉‘过于严苛’的帽子了。”
“太孙殿下教诲的是!”
“碍于苏州眼下的情况,救灾是第一要紧的事情,所以暂时不能给你这位新官接风洗尘了。”朱雄英道,“等赈灾的事情过去,你书信一封,接风宴的银两我来出,让他们好好给你摆一桌!”
王兴宗还想说什么,朱雄英已经上了马车,示意他不用再说了。